水利规划与设计
主办单位:水利部
国际刊号:1672-2469
国内刊号:11-5014/TV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8347 人次
 
    本刊论文
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评价和展望(上篇)

  摘要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从安全性需求保障度、经济性需求保障度、舒适性需求保障度以及水生态环境和谐度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评价,本文测算了中国未来5年、10年、20年和40年的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中国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30%;201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提高到46%,表明过去十年是水利现代化的快速提升期。预计到2015年,中国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将提高到56%;到202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将提高到,总体上达到中等现代化的水平;到203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1%,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水平与经济高收入水平基本相适应。展望2030年以后,中国水利发展将进入水生态环境全面修复和保护的时期;至2050年,中国将实现人水和谐、山川秀美,全面建成绿色现代化。由于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十几年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会大大加快,有可能在2030年或更早时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关键词水管理;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水利战略
  1985年德国学者约瑟夫·胡伯(JosephHuber)[1]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EcologicalModernizationTheory),认为生态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变”。近年来,水资源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利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条件。
  关于水利现代化,发达国家的普遍提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观念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及水利管理现代化[2-3]。水利现代化问题最早由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提出并实践[4]。国外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单目标水利建设时期、多目标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综合治理时期、人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四个阶段。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已进入水利现代化进程[3]。
  国内关于水利现代化已有较多论述。如汪恕诚[5]提出水利现代化要实现五大目标;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3]对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及评价指标体系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冯广志[6]、翟浩辉[7]对农村水利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概括和评价。傅春[8]、张于喆[9]、钱萍[10]等设计了水利现代化评价定性、定量指标体系;徐俊仁等[11]提出了苏南现代化农村水利建设标准。同时,国内一些省份还进行了水利现代化建设实践,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市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水利现代化框架。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情况看,虽然水利现代化问题已有较多探讨,但并未真正形成体系。国内已有研究多为本世纪初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反映当前中国水利发展的新形势;研究视角也多从水利部门自身工作出发,并未很好地结合宏观国情,将水利现代化置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进行研究。从当前水利发展形势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一些省份已经提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和时间。例如,江苏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山东省提出到年实现水利现代化,湖南省提出到2020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的路线图到底是什么样的?并没有给出清晰的构想。
  有鉴于此,本文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通过构建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论证中国水利现代化战略的可行性,勾画了未来5年、10年、20年和40年的战略发展目标。
  水利现代化定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水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12]。因此,能否对水利现代化进程客观评价,不仅可以动态监测水利现代化进程,而且对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水利现代化的评价通常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考虑到水利发展不同时期的可比性,本文侧重于对水利现代化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以往研究从不同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如傅春等[8]从发展条件(资源潜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保障条件(水利设施水平、科技进步水平、政策与管理水平)六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张于喆等[9]从水发展、水安全、水科技、水环境和水管理五个方面选择了15项定量评价指标;钱萍等[10]着重从水管理体系指标、水法制保障体系指标、科技人才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3]81-82从防灾减灾、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水利信息化和管理能力建设几个方面选择了10项定量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类型比较庞杂,既有反映防灾减灾、用水效率情况等的水利发展指标,又有反映水法制建设情况等的制度性指标,还有反映水利科技人才水平等的管理性指标,在评价过程中,存在指标边界不清等弊端,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同时,部分指标的数据可获得性也较差。
  本文认为,水利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评价水利现代化进程就是要评价水利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根据水利发展的主要内容,水利发展需求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安全性需求,包括防灾减灾、饮水安全、灌溉用水等;二是经济性需求,包括生产供水、水电、水运等;三是舒适性需求,包括水系景观、水休闲娱乐、高品质用水等。同时,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则安全性需求和舒适性需求兼而有之,这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性特征决定的。这四个方面决定了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因此,本文从安全性需求保障度、经济性需求保障度、舒适性需求保障度以及水生态环境和谐度四个维度来构建“中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十项评价指标(见表1)。
  1安全性需求保障度
  1.1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指一定时期内干旱和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量占同期GDP的比重[3],一般以五年规划期或更长时序年份的平均值来表示。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国家防治洪涝和干旱灾害的程度表1中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选取依据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表征国家在防洪和抗旱两方面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情况以及达到的效果。随着极端异常天气的增多,水旱灾频发,水利防灾减灾能力面临更高要求。
  1.2防洪能力指数
  防洪能力指数指防洪减灾体系对防洪保护对象的综合保护能力,以高标准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大于或等于年一遇的防洪保护区)的面积占防洪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3]。该指标反映和评价了防洪能力的高低。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心腹大患,增加防灾减灾能力越来越迫切。这要求不断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1.3城乡生活供水普及率
  城乡生活供水普及率可分为城镇自来水供水普及率和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城镇自来水供水普及率是指城镇居民享受达到水质要求的自来水饮用水人口占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是指农村居民享受达到水质要求的集中供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城乡生活供水普及率反映了人民生活在用水方面的基本安全需求保障程度。
  2经济性需求保障度
  2.1用水量弹性系数
  用水量弹性数是指用水量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的比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率与用水量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用水量弹性系数是否接近于零,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用水量的增长率是否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是一国用水效率提高的根本表现。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中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布不均”的基本水情下,提高用水效率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同与之相对应的灌溉水源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有效水量是指灌入田间能被作物生长吸收的水量。该指标反映了农业用水效率,有助于促进水资源集约利用,同时也是保障粮食安全,衡量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中国是农业大国,在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下,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2.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国家或地区工业每产生一万元增加值的取水量。该指标反映了工业用水效率。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业水资源节约利用效率,也就是提高了单位水资源的工业产出率,遏制了工业用水需求的增长。
  3舒适性需求保障度
  3.1生态用水占总用水比重
  生态用水指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而实际使用的水资源量。但目前统计意义上的生态用水仅包括城市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的人工补水。主要反映在城市景观用水方面,故选择该指标反映水利发展舒适性需求的满足程度。
  3.2自然湿地保护率
  自然湿地保护率指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的范围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比例。一方面,湿地具有生态功能,对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湿地也具有休闲娱乐功能,能够反映舒适性需求的满足程度。
  对自然湿地进行保护,不仅维护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提升了湿地的休闲娱乐功能品质。因此,为更好地反映舒适性需求保障度,同时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故选用此指标。
  4水生态环境和谐度
  4.1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指主要江河湖泊的水质状况满足所划定功能要求水质目标的程度,是用来衡量水环境状况的指标。构建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故选用此指标。
  4.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
  水土流失面积占比是现状水土流失总面积占有国土面积的比例,是用来衡量水生态治理状况的指标。我国人多水少,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估算,水土流失每年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2.25%,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更是难以估算[13]。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水利现代化定量评价指标值的测算
  评价指标具有政策导向功能,指标值的测算要把客观趋势、政策导向、调整结合起来,测算方法如下式所示×
  其中I为制定的指标值,N为没有政策干预情况下指标发展的客观趋势值;P为目标导向反映了现代化目标对客观趋势的影响;a是为保证目标实现,留有余地的调整系数。
  客观趋势值(N)是社会主体自发行为的结果,反映了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客观趋势值要通过综合考虑其不同的影响因素,既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发展潜能,又估计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制约条件,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前瞻性地预测和测算。
  目标导向值(P)是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公共力量,来影响指标的实际发展趋势,推动其加快发展,或者遏制其发展趋势,反映了发展战略的作用,目标导向值的确定一方面是要充分体现政治意愿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以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汲取能力、动员能力和配置能力为基础。
  调整系数(a)是为了确保目标实现留下的余地,一般来说指标值要留有10%左右的余地[14]。同时,也要根据指标类型不同,留有不同程度的余地,对于地方政府、市场主体本身就有很强的积极性来完成的指标要留有更充分的余地,将指标值定的低一点,以避免不同层级政府层层加码,市场主体一哄而上;对于地方政府、市场主体缺乏积极性的指标,要留的余地小一点,将指标制定的紧张一些,保持高压态势,以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据此,对十项指标的历史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测算,以下逐次阐述。
  1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
  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一定时期干旱与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量/同期GDP×从历史趋势来看,1990-2000年11年间,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为3.3,进入新世纪后的年,平均值下降到1.1%,虽然偶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参见表2。
  未来十年,随着水利投资的大幅增加,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将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将不断提升,同时,国民经济仍保持7%以上增速。另外,考虑到异常天气有可能造成较大灾害损失,参照2010年重灾年份1.07%的损失占比值。保守估计,到2020年,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比重将下降到0.7%。再过十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防灾减灾能力仍在不断提升,预计到2030年下降为0.5%。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自1975年以来,美国和日本每年因干旱和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量占当年GDP的比例基本控制在0.5%以下。因此,将该项指标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参照值确定为0.5%以下。
  2防洪能力指数
  根据《中国防洪规划》(2000年为基准年),我国七大江河的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标准指数约为21%。规划到2020年,防洪能力指数约为60%。据统计,和2003年旱灾损失程度基本相当,受灾面
  积(千hm2)、成灾面积(千hm2)、绝收面积(千hm2)、粮食损失(亿依次为(22207;24852)、13247;14470),(2568;2980)年旱灾直接经济损失为663亿元,故估算2002年旱灾直接经济损失为650亿元。③2010年水旱灾数据来源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④“十二五”预期数据来源于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2010年12月24日。⑤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
  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洪标准将逐步提高,日本、荷兰的防洪能力指数都在80%以上。因此,将该项指标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参照值确定为80%以上。
  3城乡生活供水普及率
  城乡供水普及率=城乡集中供水人口/城乡总人口×根据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资料,2000年城乡生活供水普及率为65%。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城市用水普及率为96.12%[15],已接近100%。“十二五”时期,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将全面消除,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将不断推进,城镇化率仍然继续提高,估计到“十二五”末,城乡供水普及率将达到80%。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得到较快发展,到2020年,城乡生活供水普及率将达到95%以上,并逐步实现全面集中供水。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美国的城乡供水普及率早在年就达到了100%,英国1990年达到了100%。因此,将该项指标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参照值设定为100%。
  4用水量弹性系数
  用水量弹性系数=用水量增长率/同期GDP增长率根据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2000年用水量弹性系数为0.3,从历史趋势看,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按照约7%的经济增速、0.3%左右的用水量增长率估算,用水量弹性系数约在0.04-0.03之间。预计到2015年为。以此类推,预计到2030年,用水弹性系数趋于“零”。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在水资源稀缺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用水量的脱钩,即用水“零”增长或“负”增长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美国、日本多年前就已实现用水“零“增长,而瑞典、荷兰已经是“负”增长。
  在计算用水量弹性系数水利现代化程度时,为避免分子分母为零的情况出现,用水零增长时的弹性系数按0.≈0)计算。
  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以η水表示。它由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两部分组成。从末级固定渠道(一般为农渠)的渠尾进入毛渠的水量总和与渠首同期进入总量的比值,通常以η渠系表示,具有下列关系:η渠系=η干·η支·η斗·η农。公式中:η干、η支、η斗、η农分别表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计划湿润层内实际灌入的水量与进入毛渠的水量的比值称为田间水利用系数,通常以η田表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应等于渠系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即η水η渠系·η田间。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水利规划与设计》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水利规划与设计》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