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规划与设计
主办单位:水利部
国际刊号:1672-2469
国内刊号:11-5014/TV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8026 人次
 
    本刊论文
新形势下水利类高职院校发展思路探索
     摘要:分析了水利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对转变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加快专业结构调 整,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行业培训,增强水利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水利;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业培训;科技创新
  在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水环境污染成为制约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背景下,2011年中央出台了《关于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 “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 专业建设”,给水利类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水利院 校全面发展“政策给力”和“学院借力”的大好时机。因而,水 利类高职院校必须把握良机,立足水利发展重点领域,制订 各院校“十二五”发展蓝图,为我国水利建设发展提供人员 保障和科技支撑。
  水利类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目前,水利类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水利工程施工 和管理第一线、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 新意识和良好职业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技 术应用是主线,能力培养是核心[1]。在此目标定位下,近年 来,我国水利类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水利类高职院校发展至 22所。现有教职员工10 000人左右,专任教师6 500人。其 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 300人,具有硕士研究 生及以上学历(含在读)2 400名,具有“双师素质”教师3 000 人,在校学生17万人,每年可为我国水利建设和发展培养 5?6万高技能人才,为水利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专业设置上,水利类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主 要是面向传统水利,在新形势下,存在着专业结构与现代水 利不尽相符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 整体素质;重知识学习,轻技能操作;重传统标准,轻开拓创 新^。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平均生师比达26 : 1,个别院校或 系部为40 : 1,远高于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简称:评估方案)(教高厅[2004]16 号)文件中要求的生师比;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 科技人才十分匮乏,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目前,具有副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教师人数的23%,硕士研究生及 以上学历占教师人数的24%,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教师 人数的31%,远低于评估方案要求的相应指标。在科研上 也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性不 够,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3],各院校省市级以上 科研立项不足3 000项,低的院校只有10多项,严重制约 着水利类高职院校的教育转型与科技创新。
  水利类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1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与工作重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 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要求到2020年时,基本 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 制度体系四大体系。突出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加强农田水 利建设,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 型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 警预报系统建设,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实行最严格的 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3条红线不动摇,提高水利科技创新 能力,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66.7万hm2,力争到2020年时,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 亿m3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4]。 2.2 新形势下水利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民生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 革、加强水利管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 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也对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因此,作为培养“兴水利、除水害” 的专门型、高技能人才主阵地的水利类高职院校要清醒认 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水利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工 作,结合该地区实际,从过去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为主 扩展到对整个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管理、防洪减灾、抗 旱节水、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等方面[1]。加快转变办学思路, 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办 学水平;加强水利干部职工队伍培训教育工作;加快提高水 利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要突出重 点,办出地方特色,为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服务。
  新形势下水利类高职院校发展思路探索
  创新思路,办出适应新形势的特色院校事关水利类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决定水利类高职院校 的建设方向和投资效益,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因而,在新形 势下,水利类高职院校应以水利水电类专业建设与改革为 龙头,注重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 抗旱节水、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等新兴专业的发展,针对全 国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重点工作,并结合该地区水利工作重 点,对新时期水利建设需求进行市场调研,找准专业建设切 入点,适时调整和设置新专业。要明确重点专业,发展特色 专业,建设精品专业,积极争创省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水 利部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化培养方 案,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校本教材建 设”在新教材的选用与编写上,应涉及国情水情内容,大力 宣传国情水情,增强学生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 意识,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 3.1.2促进师资队伍观念转变与能力提高师资队伍观 念转变与能力提高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和地区水利建设与 管理重点工作的要求,是推动水利类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 整、优化培养方案、实现科技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力 量。因而,需要转变观念,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培 育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日趋合理、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提高师资队伍新设置或 新开设的专业课程,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与措施,引进具有博 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双 师”素质以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来校从事该 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充实专职教师队 伍,引领该专业的发展与创新,降低生师比。同时,吸纳水利 类专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聘请有实践经 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授课和进行现场教学[6]。 3.1.2.2构建“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采 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加强对现有师资 队伍的培养与培训。①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公 司、企业、科研设计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加强与第一线技术 人员的交流互动。②组织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 训基地、中国水利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培训班和水利 部人教司组织的水利职业技能资格培训班等参加培训气 ③每年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外进行定向培训;与国内高水平 科研院所、水利示范高职院校建立互派学者机制,通过交流 学习,开拓眼界,增长见识。④鼓励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硕士、 博士,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提高教师技术水平。⑤设立“水利 专家大讲堂”聘请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 校外、校内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加大水利干部职工队伍培训力度
  “十二五”期间,国家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 优先领域,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 务体系,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 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全面提升水利干部 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因此,在水利建设 与管理工作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类高职院校要加强水 利工作者的职能培训,使水利类高职院校成为该地区水利 行业干部职工培训教育基地。培训工作要针对当前全国及 地区水利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加以认真分析,结合 新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重点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 思路,尽快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需 要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基层水利队伍。
  坚持科技兴水战略,加快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重要推动 力,把解决水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水利科技工作的首 要任务p],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逐步 形成“科研面向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支持科研”的良性互 动的科研环境H。高职院校应组建科研专家团队,深入分析 中央“一号文件”和该地区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重点工作,特 别是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防洪减灾、抗旱节水、水环境 与水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工作,有针对性地进 行前期调研,找准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广泛开展科 技攻关,研究和解决水利建设发展中的技术难点和关键问 题,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 破。加强工程建设与科研相结合,在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同 时,取得一批应用技术成果,切实做到以工程带动科研发 展,科研促进优质工程建设。积极营造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 氛围,成立该学院的水利科技推广中心或科技协会,以此为 契机,不断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科技推广体系,加大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使水利科研工作较好地起到科技先 导与技术支撑作用,实现科研项目为工程建设服务的目的。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水利规划与设计》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水利规划与设计》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